一、战略上运用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这一生是从修身开始的,修身即修心。
那么如何修心?关于这点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告诉我们了,即知行合一,致良知。
何为知行合一?“知”就是超我,是我们后天学习培养起来的自控系统,“行”就是本我,是我们的原始本能,也是我们的潜意识,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通过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用我们的超我去驯化我们的原始本能,从而使二者无限的接近、融合,最终得到我们的自我。此后,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既符合我们的本心(本我),又是高标准、有道德的(超我)、有良知的。
知行合一是本我和超我互相融合的过程,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是超我驯化本我的过程,融合后应该超我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这个过程是本我把超我驯化了,融合后本我占据主导地位,人虽然短时间也很快乐,但是这种快乐都是短暂的,长期对人的发展不利,最终退化为被欲望裹挟的行尸走肉。
我们的一生,宏观上就是运用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不断的在实践中融合本我和超我的过程,从让自己达到一个知行合一的清明状态。
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之后,人处于一种我即理的自然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会变得很博学、很有能力、很强大,人的能力水平取决于他的超我部分强大与否。所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持续的去提升自己的超我部分,然后再在实践中用强化后的超我驯化本我,得到一个强化后的自我,终此一生都是如此。
这里贴一下王阳明的心学,不了解的可以看下: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所创立的一种心性哲学,属于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传统儒学有区别,主张“心即理”,强调内心的修养和觉悟。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思想:
-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理存在于人的心中。“心即理”强调不需要外求客观的理或道德准则,因为一切的道德规范都存在于人的内心。只要反观自心,就能找到道德的依据。
- 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之一。他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真正的“知”是通过行动实现的,只有通过实际的行为,才能体现出真正的认知。因此,空谈道理而不去实践是没有意义的。
- 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心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这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依据。致良知就是不断提高道德意识,保持内心的清明,按照内心的良知去行事。通过致良知,人能够达到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
- “四无”心境:王阳明提倡通过修炼心性达到“四无”的心境,即无善无恶、无喜无悲、无欲无求、无思无虑。这种心境意味着对外界环境的超然,对自身情感的超越,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 格物致知的重释:传统儒家主张通过“格物”来探求事物的道理,但王阳明重新解释了“格物”的意义,认为格物并不在于向外追求知识,而是在内心寻找真理。通过反思和内省,个人可以获得对事物的真实理解。
王阳明的心学注重实践,反对空谈道德,主张通过个人内心的修炼来实现道德提升,进而影响社会。
二、战术上运用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心学提供了大的方向,也强调了实践在追求知行合一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更多的强调是悟,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格物”,在战术上并不具备普适性。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出现,则在战术上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好落地的哲学思想。
2.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第一的地位,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想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工作上的也好,生活上的也罢,甚至谈恋爱也是,第一点一定是去实践,切忌空想。
2.2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感性认识,即通过实际的体验、观察等感官活动获得知识。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而对于我是间接经验的部分,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就是直接经验,所以总的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 接下来通过思考、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识。
- 之后,理性认识必须再次回到实践中去检验,验证其正确性。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有了目标,也去实践了(读书、和他人沟通学习),此时我们通过实际的体验、观察等感官活动获得了片面的,浅显的感性认识,后面还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思考、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层面,而这个阶段也是更重要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不同过程间的内部联系,进而能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2.3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3.1 识别矛盾
识别矛盾是理解事物本质和推动发展的关键。在哲学中的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相互对立的两方面,通过分析这些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以下是识别矛盾的几个方法:
2.3.1.1 观察事物的对立面
矛盾通常表现为事物的相互对立面,识别矛盾首先要能区分这些对立面的存在。例如:
- 属性对立:冷热、硬软、快慢等相互对立的属性是矛盾的表现。
- 利益对立:在社会现象中,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体现矛盾。
- 力量对立:在物理现象中,向心力和离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矛盾。
2.3.1.2 分析事物的发展变化
矛盾的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通过分析事物的变化,可以发现矛盾。例如:
- 一个事物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的转换往往是由矛盾推动的。
- 例如,一颗种子的成长过程蕴含了它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种子需要水分、阳光等,但环境条件可能并不总是充足,这种矛盾促使种子不断适应和改变。
2.3.1.3 对比事物的外部条件与内部需求
外部条件和内部需求的不一致往往是矛盾产生的来源。例如:
- 人类的需求(如物质或精神需求)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冲突,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 个人的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也是生活中的矛盾体现。
2.3.1.4 观察事物内部的统一性和对立性
矛盾不仅存在于不同事物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事物的内部。事物内部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共存,且对立双方相互依存。例如:
- 一台机器既需要稳定运行,又需要灵活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稳定与灵活在这里构成一种矛盾。
- 在个人心理层面,自尊心与自我批判的矛盾也是一个内在的冲突。
2.3.1.5 通过实践检验矛盾
实践是检验认识和识别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可以更清晰地发现事物中的矛盾。例如:
- 在工作中,如果某个目标难以实现,可以通过分析现实状况(如资源不足、时间紧迫等)来识别存在的矛盾。
2.3.1.6 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分析
事物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整体中的各部分可能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识别矛盾时,需要考虑整体的系统性。
- 例如,在一家公司中,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工作目标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会影响公司的整体运作。因此,需要从整体角度去分析并平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识别矛盾的核心在于能够发现事物中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分析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矛盾不仅是对立的存在,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识别矛盾,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2.3.2 分析矛盾
分析矛盾是理解事物本质、揭示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矛盾,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动态变化。矛盾的分析包含几个步骤,从认识矛盾的基本特征,到具体理解其相互作用。以下是如何分析矛盾的详细步骤:
2.3.2.1 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主要矛盾是影响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它决定着事物的基本发展方向,解决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进步的关键。例如,国家发展中,经济发展可能是主要矛盾,而文化建设是次要矛盾。
- 次要矛盾相对不那么重要,但仍会影响事物的局部或阶段性进程。在解决主要矛盾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例如,个体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可能是主要矛盾,而工作中的压力是次要矛盾,但两者相互影响。
分析要点:要分析哪些是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区分轻重缓急,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2.3.2.2 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每一个矛盾都有两个对立的方面,在具体矛盾中,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平衡的,而是有一个方面占主导地位。
- 主要方面是矛盾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一方。例如,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的状况往往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水平。
- 次要方面是相对服从和次要的一方。虽然它在特定情况下不起主导作用,但仍对事物有影响。
分析要点:确定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弄清哪一方在矛盾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
2.3.2.3 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任何事物都具有矛盾,因此分析矛盾是研究事物的普遍方法。
-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矛盾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例如,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与企业管理中的利益矛盾表现形式不同。矛盾的解决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分析要点:既要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看到矛盾无处不在,同时也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避免千篇一律。
2.3.2.4 分析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性和对立统一
矛盾双方虽然对立,但它们往往相互依存,共同存在。这种相互依存性是矛盾存在的基础。
- 对立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抗。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体现了对立的双方在利益上的冲突。
- 统一性:矛盾双方又相互依存,没有矛盾的统一性,事物无法存在或发展。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虽然有矛盾,但它们又必须相互作用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分析要点:理解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看到冲突的同时也要把握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
2.3.2.5 了解矛盾的转化
矛盾双方在特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发生转换。
- 矛盾的转化往往发生在一定条件下,当条件发生变化时,矛盾的主次方面可能发生转化,事物的性质随之改变。例如,在战争中,胜败的局势可能因为新的战略而发生反转。
分析要点:识别矛盾转化的条件,掌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时刻,及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新的矛盾形式。
2.3.2.6 认识矛盾的复杂性
矛盾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在分析时,要注意矛盾的多层次性和多角度性。
- 多层次矛盾:一个事物内部可能存在多个矛盾,而这些矛盾之间相互交织。例如,企业的经营中,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市场竞争中的矛盾,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矛盾,都可能交织在一起。
- 多角度分析:同一个矛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例如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不同层面理解。
分析要点:在分析矛盾时,不仅要关注单一矛盾,还要看到不同矛盾之间的相互影响,综合考虑问题。
2.3.2.7 实践中的矛盾分析
实践是验证矛盾分析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可以更直观地发现矛盾的表现和变化。
- 通过实践检验我们的理论认识,及时发现新的矛盾或矛盾的新表现形式,进而调整我们的行动。
分析要点: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修正对矛盾的认识,避免单纯从理论出发,而忽视实际情况。
分析矛盾的核心在于把握其动态特性,既要认识到对立性,也要理解统一性,既要看到普遍性,也要把握特殊性。通过区分主要和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转化,结合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矛盾分析是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工具。
2.3.3 找到主要矛盾是复杂问题分析的关键
找到主要矛盾是复杂问题分析的关键,事物的发展内部存在多种矛盾,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方法。
例子:胖子的主要矛盾是“吃的东西不够健康”还是“吃太多了”?
一个超级无敌肥胖症大胖子,他这么胖,是因为“吃的东西不够健康”?还是因为“吃太多了”?
诚然我们肯定还是倡导吃健康食品对减肥会更有帮助,但是5000大卡的炸鸡汉堡披萨薯条,替换成喝5000大卡蛋白粉,难道就能瘦了?
相反,许多瘦子,真的是鸡胸肉、西蓝花、紫薯、蛋白粉之类的“健康饮食”?还是照样吃“不健康”、“不干净”?只是吃得比较少?
比如常去吃洋快餐,但只吃一个汉堡就饱了,薯条、可乐啥的通通不要。所以,在这里,“吃的东西不够健康”并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吃的太多又不消耗”。
主要矛盾是影响某一事物发展进程的关键矛盾。
2.3.4 如何找到主要矛盾呢?
- 善于把具体问题追到根源上思考(系统化思考、结构化思考,第一性原理)
- 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思考(空间)
- 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思考(时间)
2.3.4.1 把具体问题追到根源上思考
对应典型的方法论:5Whys分析法、U型思考、第一性原理等。
有一个博物馆有一面墙比别的墙面腐蚀的严重的多,每年都要重新粉刷。
这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你会怎么做?当然先来分析原因,为啥腐蚀的厉害啊?
一问才发现原来是清洁人员清洁墙面的时候用腐蚀性特别强的清洁剂导致的,于是你就想:“简单,换腐蚀性弱一点的清洁剂就解决了。”你想想这样对么?你会不会好奇为啥只有这一面墙这样,别的墙不这样啊?
于是问自己几个why就可以深入下去。为什么要用高腐蚀度的清洁剂?
因为这面墙上经常粘着很多鸟粪,用一般的清洁剂洗不干净。那为什么这面墙上有很多鸟粪?
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而这些鸟以蜘蛛为食,所以经常在墙附近活动。那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
因为墙上有很多小虫子,而蜘蛛来吃这些小虫子。为什么墙上有很多小虫子?
因为墙上有几扇窗子,晚上博物馆里的光会从这里透出去,而这些趋光性很强的虫子就被光吸引过来了。所以解决方案是:
在窗户那里安装遮光性很强的厚窗帘,每天太阳落山之前拉上窗帘。
2.3.4.2 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思考
比如:信用卡这个金融产品,开卡有一堆的好处,甚至免年费,还有一堆优惠活动羊毛可以薅,那银行为啥还大力推广呢?
按照信用卡行业报告数据,2017年,几个主要银行的信用卡收入情况如下:
- 招行信用卡业务利息收入 395.38 亿元,非息收入 149.13 亿元;
- 中信银行利息收入 85.01 亿元,非息收入 286 亿元;
- 浦发和光大分别实现 487.51 和 280 亿元业务收入;
- 民生银行披露其信用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13.83 亿元。
显然,局部看起来信用卡是亏本的,整体上,信用卡是盈利巨大的。
2.3.4.3 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思考
我们看看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这个历史过程。
1935年12月27日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教员这篇文章里,教员根据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和国内各个阶层的诉求,觉察到红军的任务已由打蒋介石,变成了联合国民党和更多阶层一起打日本,搞统一战线。主要矛盾由打蒋介石变成打日本鬼子,以及由此形成的统一战线思路。
背景:当时的中央红军加上陕北刘志丹的部队也就1万多人,和当时的各路军阀数十万部队和日本军队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所以必须团结多数,打击少数。
- 1935年到1936年的教员文章,基本都是教员和国民党上层人物的通信内容,内容都是争取统一战线打日本。
- 1935年12月,教员抓住主要矛盾,形成统一战线思路。
- 1936年,全年都在致信给国民党政要,搞统一战线。
-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大的统一战线形成。
结果:1945年,抗战打赢,我军由抗战前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的3万人发展到抗战后的100万人,在军事人数上,由弱变强。
这就是教员抓主要矛盾能力的演化时间轴,看完只能默默的说两个字,佩服。
战略是一个逻辑渐进的过程,是长时间内所做的许多小型决策的结果。反过来,当前问题应该在时间长河,历史过程中有价值体现。
2.4 用实践检验理性认识
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最重要的是要去实践中认识和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比如:开店的主要矛盾是啥?餐饮人有下面的总结:
起步阶段:老板能力的缺乏和店面需要步入正轨的矛盾,或者是老板学习能力的缺乏和店面成长之间的矛盾。
主要是人的问题。老板是最不希望自己的店死掉的,但小店却往往死在自己能力的不足上。
这个阶段需要解决的是老板个人能力问题,善于学习和成长的老板,生意也会跟着成长。这种情况是相当普遍的,大部分转让的店都是因为老板人不行。
第二阶段:店面盈利的要求和营业额却日渐萎缩的矛盾
这也是很多店面的处境,应该说,这是一个店生命周期的外在表现,生命周期表现在万事万物上,都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如果什么都不做,再火爆的店都会慢慢陨落。
这个时候,需要解决的如何延长一个店的生命周期,这就需要产品和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持续的营销活动。
因为新的价值不断输出,老顾客越来越忠诚,新顾客不断加入,盈利自然会稳定。
第三阶段:生意扩张和模式落后的矛盾。
生意未必都可以做大,区别就在于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极少数人能把生意做大,而且持续盈利,一定来源于模式的优越性。
很多店一个店时活得不错,于是急于扩张,刚开始就倒下了,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老板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店面本身不具备扩张的基础,简单的规模扩张不意味着销量的提高和盈利的增强,这就是残酷的商业规律对老板的野心开的玩笑。
以上是做餐饮人的总结,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必须亲自去实践,纸上谈兵是拿不到结果的。
2.5 认识和实践是螺旋上升的
《实践论》指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知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绝非一次所能完成的,难免犯错,需要再实践、再认识。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因此,实践和认识是在循环中前进的,是螺旋式上升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不止一对矛盾,有工作上的、身体上的、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但必定有一对矛盾起着领导作用,另外的矛盾则被领导、被支配。
邻居小A,人到中年,工作上压力巨大,薪资微薄,这是一对矛盾。
由于加班熬夜,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是一对矛盾。
平时还偶尔和妻子吵架拌嘴,感情不和,这算得上是第三对矛盾。
哪对矛盾是主要矛盾呢?
就要看哪对矛盾在起决定性作用,
如果身体有恙是因为拿不出钱去保养治疗,
和妻子吵架是因为家庭开销大、入不敷出,
那么很显然,工作上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小A要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争取多赚点钱。
钱的问题解决了,另外两对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认知过程是需要自己不断迭代,不断提升的,实践带来认知的提升,认知的提升带着去实践,它们两个是螺旋交替上升的。
这里贴一下《矛盾论》,不了解的可以看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辩证唯物法主要探讨的问题: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弄懂了这些问题,就在根本上弄懂了唯物辩证法。
两种宇宙观
- 形而上学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 辩证法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管擦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做出具体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人类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的和僵死的东西。
这就是认识的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深化。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事物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极其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使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使主要的,另一方面使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使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驻性使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由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五次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矛盾的斗争贯串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结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极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
三、辩证唯物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的应用
- 第一步,首先是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一些浅显的、片面的感性认识。
- 第二步,是做足够多的实践(具体标准因人而异),从足够多的实践中获得充足的感性认识。
- 第三步,透过足够多的感性认识,识别、分析、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 第四步,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之后可以有两种运用方式,一种是提出矛盾的解决方案,另一种是基于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的决策。
- 第五步,回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性认识。检验什么?如果自己的目的是解决矛盾,则一个是检验自己的解决方案能否解决自己抓住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检验自己抓住的主要矛盾是否真的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如果自己的目的是更好的做出决策,则是检验自己基于主要矛盾做出的决策是否科学有效。
- 第六步,重复第一步到第五步的过程,直到达成目标或者自己的问题被根本性的解决。